所属类别:
内容描述:
非专利实施主体(NPE)诉讼的应对-应对建议
应对建议
一、在国内应对NPE的策略
在国内,随着专利制度和法律框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企业在国内应更加注重加强防御性策略,预防潜在的NPE威胁。
第一,建立强大的专利组合。中国企业应主动投资构建和扩展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包。产品丰富的专利包不仅可以作为对抗NPE的防御机制,还可以提高公司在许可谈判中的地位。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持有有高价值的专利增加谈判筹码,从而促进交叉许可协议,减小被NPE起诉的风险。例如,华为和中兴等通信行业的企业就为应对日益增加的NPE诉讼显著增强了其专利组合。
第二,建立专利池和行业联盟。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加入或成立行业内的专利池和联盟。专利池能够让企业集体共享专利,降低诉讼风险,巩固对抗NPE的力量。例如,加入一个专注于5G技术的专利池有助于面临类似NPE威胁的电信企业。此外,联盟可以为企业提供和分享NPE策略、涉联盟内企业的相关案情的进展和成功的防御方法,强化行业的整体防御能力。
第三,推动政策改革。企业可以积极参与政策制定,推动应对NPE的改革。中国企业可以努力推动更严格的专利审查程序和更好的专利质量控制机制,以防止因宽泛或模糊专利的产生而被NPE利用。企业可以谏言政策加速低质量专利的无效化流程,以遏制NPE在中国的活动。
第四,充分利用知识产权诉讼保险。目前,已经有许多中国企业开始采用知识产权诉讼保险作为其风险管理策略的一部分。此类保险能够为NPE诉讼提供法律费用支持,减少对公司的财务影响,使公司能够更坚定地进行法律防御。通过购买此类保险,企业可以更好地准备应对诉讼风险,减少因应诉产生的巨大开支。
第五,加强内部知识产权管理。有效的内部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对于监控潜在的NPE威胁和快速回应侵权指控至关重要。公司可以通过定期的知识产权审计、对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培训以及对知识产权风险的积极防控更好地保护其资产,减少被NPE起诉的风险。企业可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包括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团队,以分析专利布局、预判NPE威胁并制定应对策略。
二、在国际上应对NPE的策略
在海外,尤其是NPE诉讼活跃的美国和欧洲等地区,中国企业必须采用不同的策略,以应对复杂的法律环境,减少其诉讼风险。
第一,发展防御性专利联盟或建立诉讼防御基金。在NPE活动频繁的司法管辖区,中国企业应考虑加入防御性专利联盟,如Allied Security Trust (AST)或License on Transfer (LOT) Network。在NPE购买专利的同时,这些联盟也在购买专利或通过许可机制防止专利被用于NPE诉讼。加入此类联盟有利于成员预先消除一定的潜在威胁,降低诉讼风险,并且拥有一个覆盖范围较广的专利池来增强整体知识产权保护。为应对高额的NPE诉讼成本,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可考虑设立诉讼防御基金,专用于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并防御NPE诉讼,为可能发生的诉讼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通过专门设立诉讼资金,公司可以确保对抗NPE的防御策略稳定,减轻卷入长期诉讼可能导致的财务压力。
第二,与当地的法律专家和律所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当地法律顾问对面临NPE威胁的中国企业而言同样重要。在诉前阶段,这些专家熟悉对当地诉讼环境,更容易在对具有区域特点的知识产权挑战应对中抢占先机,并制定与区域法律框架相符的防御策略。一旦企业被诉,具有知识产权诉讼经验的当地律所还可在法院选择、NPE案件应对策略以及达成和解方面提供专业意见。
第三,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与拥有丰富的专利包资源的跨国公司结成联盟也可以作为一种防御策略。中国公司可以通过合资或交叉许可协议利用跨国公司的专利来对抗NPE的主张。例如,我国企业可考虑与在技术领域的欧洲或美国大型公司形成战略联盟,增加NPE在侵权索赔时的法律防御资源。
此外,技术与数据分析也可用于增强NPE防御。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技术和数据分析进一步加强对NPE威胁的防御能力,从而更高效地预判并响应潜在威胁。先进的专利布局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追踪新兴的专利申请和NPE的潜在威胁。企业能够通过持续监控专利数据库并分析专利收购趋势及早识别NPE目标,采取获取竞争性专利或准备法律防御等预防措施。
即使成为了NPE的目标,也不意味着毫无胜算,中企仍应充分利用跨部门审查(IPR)、反诉禁令等法律机制。美国的跨部门审查(IPR)为质疑NPE持有专利的有效性提供了高效的途径。公司可以主动发起IPR程序,在专利成为诉讼工具前使其无效。同样地,欧洲的异议程序也提供了在专利授权后对其有效性提出异议的路径。这些法律机制能够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应对国际市场上NPE的威胁。在一些情况下,中国公司还可以考虑申请反诉禁令,阻止对方在其他司法管辖区继续进行诉讼。尽管反诉禁令的申请和执行过程较为复杂,但此策略的效果已经在一些重大专利纠纷中得到了验证。该方法可以防止NPE在多个司法管辖区中对公司施压,将诉讼控制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
此外,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还可以考虑共同构建开放式IP知识库。建立一个可以被不同业务单元的关键决策者访问的集中式知识产权知识库有利于提高知识产权管理的协调性。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共享过往和NPE的互动、成功的防御策略和行业NPE趋势预测的信息积累知识,增强应对新威胁的能力。
三、中国公司对NPE的应对
随着中国技术和经济格局的进步,中国公司越来越成为NPE的目标。对此,中国企业采取了多种策略来应对NPE带来的挑战。
第一,加强专利组合。中国公司大力投资构建稳健的专利组合,以此来降低被NPE起诉的风险。通过持有大量专利,这些公司可以谈判交叉许可协议,从而减少侵权指控的风险。
第二,进行防御性诉讼:一些中国公司主动对NPE采取法律行动。例如,华为和中兴参与了多次法律诉讼,以应对NPE的索赔,力图使存在争议的专利无效并减少潜在责任。
第三,参与专利池和联盟。加入专利池或联盟使公司可以共享专利权并共同对抗NPE。这种协作方式分散了专利诉讼带来的风险和成本。
第四,推动法律和政策改革。中国公司推动专利法改革,以应对NPE带来的挑战。他们的主张包括倡导更严格的专利审查过程,以防止NPE利用过于宽泛或模糊的专利。
第五,加强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公司改善了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以便更好地监测潜在的侵权风险,并及时应对NPE威胁。这包括定期进行IP审计以及对员工进行知识产权意识培训。
这些策略都反映了中国公司在NPE活动复杂环境中的多层次应对方式,旨在保护其创新成果,并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总而言之,非专利实施主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公司构成了显著挑战。通过加强专利组合、防御性诉讼、参与专利池、推动法律改革和提升内部IP管理,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应对NPE带来的威胁。这些努力不仅维护了自身利益,还为全球知识产权领域的平衡与公正作出了贡献。